校庆专栏

学堂的教育原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62

2013 - 07 - 27

学堂的教育原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归绥中学堂和全国的学堂一样,是清政府在资本主义侵入和西方科学传入的影响下,为了保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教育改良措施的产物。在学习内容上虽然开设了许多新课程,在教学上也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制度、方法和形式,但从其实质来说,中学堂仍然是以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学生,为清朝政府培养既忠于封建统治阶级又有一定现代科学、技术本领的人才的教育机构。当时人们把这样的教学原则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关于这个原则,光绪皇帝在1901年的10个诏谕中就明白地写道:(各省书院改为中学堂以后)“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史史鉴及中外政治艺术为辅,务使心术端正(即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文行交修(有封建思想的修养和知识),方副朕图治作人之至意……”根据这样的原则目的,    1906年清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归绥中学堂,就是根据这样的办学原则、目的、方针及1904年颁布的中学堂章程设置各门功课的。当时实施的是中学堂五年一贯制。在五年中相继开设十二门功课。根据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第二章所载,每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约20周,每周30节课。其学科内容、学时分配节数如下:

    一、修身。选讲《五种遗规》(内容是一些在封建社会做人的道理)。每周一节、五年皆设。

    二、读经、讲经。读讲《春秋左传》和《周礼》。每周九节(讲三节、背读六节)。前四年讲读《春秋左传》,后一年讲读《周礼》

    三、中国文学。主要是讲文和作文,并写楷、行及篆书。前两年每周四节,第三年每周五节,后两年每周三节。

    四、外国语。甲班开设日语,乙班开设英语。前三年每周八节,后两年每周六节。

    五、历史。分为中国史、亚洲史、欧洲美洲史。第一年每周三节,后四年每周二节。

    六、地理。讲授中外地理及文学。除第二年为每周三节外,其余四年皆为每周二节。

    七、算学。包括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并讲授珠算和簿记。每周四节,开设五年。

    八、博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每周二节,前四年开设。

    九、物理及化学。每周四节,最后两年开设。

    十、法制及理财。即讲述当时的法律制度、经济生活常识等。每周三节,最后一年开设。

    十一、图画。每周一节,前四年开设。

    十二、体操。分为普通体操及兵式体操。每周二节,开设五年。

    以上十二门功课,归绥中学堂都先后开设。由于教师及教学设备关系,每周课时及开设年限可能与上述规定不尽相符。

    从上述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可以明显看出,向学生进行封建思想教育的读经、讲经、修身和中国文学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其次外语——特别是日文和英文(由于日、英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对中国的侵略和影响最深、最大)也很重视。

    1951年《人民教育》10月号的一篇《学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学制的基本精神》的社论指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实行的许多学制改革,在形式上大都是抄袭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