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第二章——变化中的教育宗旨与教学内容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14

2013 - 08 - 03

变化中的教育宗旨与教学内容

    191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通令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同时,宣布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在全国反封建斗争的浪潮中,原中学堂时期的“讲经、读经”的课程被废除。接着,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课程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当时的归绥中学校的课程实行了一些改革。民国初年,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教员也有些增换。民国初期,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归绥有较大的传播。这种传播在归绥中学校特别明显。因为曾在归绥中学堂甲班学习的王定圻,辛亥革命前后来到归绥,曾任归绥中学校校长。

    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反封建革命。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统治归绥的还是一些封建军阀。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用改头换面的封建思想来控制学校。民国元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首先就规定:“注重道德教育”,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为了当皇帝,恢复帝制,怕引起人民特别是接受新思想影响的学生出来反对,对学校的教育宗旨有一个重新规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这就是说,袁世凯做皇帝,大家都要学习孔子、孟子对待皇帝的态度,要衷心拥护,老老实实服从,即所谓“法孔孟”、“戒贪争”、“戒躁进”。这时,归绥的封建军阀都力争来控制归绥中学校,校长由当时所谓绥远特别区任命,做校长的都是准备去当县官的人。他们大都不懂得、也不是来专心办教育的人,这样学校当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发展和改革。

    这时期,到学校读书的也仍然多为官僚、地主等有钱人的子弟。他们上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混个文凭,当上一个有名望的地方绅士。事实正是如此,在归绥地方政府任职的许多人,都是从“归绥中学校”毕业的,如李正乐、吴致中、赵允义等。

    但是,民国初期的归绥中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上和清朝时的归绥中学堂比较起来,毕竟有所不同。原来的五年制这时改为四年制。原来的读经、讲经课也已取消,而且增加了艺术科目。这时学校先后建立起一套档案管理制度(虽然多是形式的),例如:教职员档案制度,教职员及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的退学制度、学生修业、毕业以及管理事项,学生升降级制度等。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掀起了全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而且也汇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新文化运动的巨流。

    在这股巨流的冲击和影响下,随着学校的较快发展,在教育方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就全国来说,当时曾提出学校的教育宗旨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这个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封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削弱,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影响进一步增强。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随后即规定中学学业年限为6年,并分为高级初级两级,各为3年。归绥中学校从1923年起开始实施6年制,本年8月招收的十三班即为6年制初中一年级。

    6年制的课程同4年制比较起来有如下几点重要的不同:

    (1)从原来的固定课程改为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2)从原来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

    (3)从原来的课时(按钟点)制改为分数制;

    (4)从原来的文言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

    其他如课程名目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取消了修身,代之以公民;高、初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比重也有所不同。

    再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在1924年(民国十三年),本校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这是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斗争影响的结果,也是归绥、绥远中学男女同校的开始,是中学有了女学生的开始(从全国来说,民国初年仅在小学可以男女合校,1920年,即民国九年,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开始招收女生,次年广东省立中等学校开始招收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