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抗日战争时期的归绥中学被迫解散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90

2013 - 08 - 03

抗日战争时期的归绥中学被迫解散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远应上溯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应上溯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端。

    “九? 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便向全国人民,向国民党发出一致抗日的号召。国民党充耳不闻。“卢沟桥事变”发生,国民党一开始仍观望迟疑,在华北地区,只由地方军队孤军抵抗,因此华北战场节节败退。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平、津失陷后,华北战场的日军分别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方面进攻。向平绥路进攻的日军,8月27日占领张家口,9月13日占领大同。这时国民党驻绥主力部队35军奉阎锡山命撤退到山西。9月19日,日寇占领丰镇、集宁。10月初向归绥进攻,14日占领了归绥市。

    10月份之前,归绥市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大部分绥远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携带家眷、财物分别向山西、河套溃逃。当时绥远省的教育厅厅长阎伟、总务科科长赵子珍、管理中学的第一科科长阎肃等先后逃向西安。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陷于一片混乱,处在无人负责阶段。归绥中学不得不自行解散。据当年考人归绥中学的李吉吾老人回忆:在开学之后,刚上了20多天课,26个英文字母还没有记熟,日本军国主义者在芦沟桥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学校再也无法继续下去,只好宣布暂时解散,学生各自回家,以待来时。

    学校解散前,兼任国文教员的教导主任李宸老师,用心良苦地给我们上了最后的一课,课文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文学名著《最后一课》。作品说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德国人人侵法国,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二州时的一个故事片段。课堂上,老师就讲就哭,同学们边哭,边听,生动的课文,凄惨的现实,紧紧地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教室内呜咽凄泣声响成一片,同学们珠珠泪水滴在书本上,滚落在书桌上,浸湿衣襟。悲痛的场面,没齿难忘。6个班200多名学生,一部分流浪跑到后套,一部分散居在城市、农村,还有一部分进步同学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后来成为革命骨干。“文革”后任呼市副市长的郭倩宗同志也是那时投奔延安的归绥中学学生。

    日军侵入归绥后,占据政府机关和学校,将归绥中学作为日军医院,学校的一切教学设备被日寇破坏的破坏,劫走的劫走,大批仪器都被运到张家口去了。创办了30多年的归绥中学,在祖国半壁河山沦陷中暂时停止了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