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呼市一中青年教师高考系列分享—语文学科吕晓燕老师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30

2017 - 09 - 19

吕晓燕,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并研究高考。


第一部分: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语文试卷总体概况

试卷第一部分为现代文阅读,变化是: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2016年的人物传记阅读改为了新闻阅读;增加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第二部分为古代诗文阅读,没有变化;第三部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变化是增加了语言得体和逻辑推断;第四部分为作文,没有变化。试题好坏,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在语文科目考完走出考场的同学们脸上,更多的是笑容。提及变化,同学们表示,不影响自己的发挥,平日的备考还是有所涉及的;而有些考生则表示散文阅读有些头疼。对此,我认为:题目百面,不离其宗 。

首先,认清本质。语文高考题目所采用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个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它的本质都必然呈现为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状态。这是不以命题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必然”,是为高考的环境、条件和任务所决定的。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为保证权威性,答案必须建立在鲜明的重要信息(答案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每一道题目都需要有一些考生答对,还必须得有另一些考生答错;如果一道题目百分之百的考生全都回答正确,那就是废题一道,因为它无法实现高考区分、选拔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呢?只有用次要信息干扰。谁来命题,什么地方的命题,也无法逾越。如是,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纠结在一起的重要信息(答案信息)和次要信息(干扰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这样就抓住了题目考查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获得答案或答案的依据。

其次,技能准备。在备考中要有这样几个技能。

1、坚持动态比较,不死背术语教条。高考题目没有静态的题目,都是动态,语言运用状态的题目。因此,“比较”是灵魂,比较,就是斟酌、推敲、琢磨。

2、关注句号,一句话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要把一字一词的阅读习惯,改成一句一句的阅读方式,从而实现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的根本任务;

3、有些题目,重要信息就是答案要点;还有些题目,例如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重要信息往往并不是直观答案,需要将重要信息转化成答案要点。

再次,心态准备。训练准备不充分的题型总是会让我们担心,如果在考场上真碰到,就会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到手心都是汗。此时就要想到,我没有练到,别人也未必会,把会的做好就行。这种心理准备是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能力。

二、关于作文的一些思考

2017全国2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生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义,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体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第二部分:绿阴不减来时路

  2017届高三备考是否有效,高考成绩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全年级的语文高考成绩中,120分以上83人,105分以上725人,整体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说明这一年的备考是有效的,是有可取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的。突出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考点知识细致扎实

从高二上学期开始,2017届语文备课组就陆续将高考必备考点的内容以学案的形式,在正常课本进度中有序穿插,既要与所必讲的篇目衔接,又要突出篇目的高考试题的本质属性,而不是随意放在某个时段。同时,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入手,将从字词到篇章的演进过程都细致梳理一遍,使得学生对语文的本质有了透彻的了解,从而把语文的各种外在变化形式都能一目了然,洞悉根本。

二、训练及时循序渐进

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本届高三在原本就有的月考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半月考;同时,各个备课组都有对各次考试的不同的试题要求,试题的内容和结构要符合当下的正常教学内容,又要与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难度相匹配,借此来体现备考的循序渐进。

三、反馈落实有的放矢

本届高三备考中,把各次考试的阅卷时间缩短,虽然加大了老师们的工作难度,但在成绩反馈上,大大缩短了时间 ,在学生还留有对试题的深刻印象时,就知道分数,更知道了自己答题的得失,从而能客观清楚地分析出知识掌握的情况 ,使得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都大大增强。

回首这一年,还是有很多遗憾。对考纲的研究不够透彻,对高考试题指挥引领的功能认识不足,更是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思考,这种时代风气、文化引领的氛围怎样在试题中突显出来,所以,备考的针对性还没有更加明显。

  2018届高三备考已经开始,相信看到2017年的试题,会更加坚定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呼市一中的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团结奋进,钻研务实的研究型团队,一直在高考语文研究的这条路上扎扎实实的努力着,付出着。每一个备课组都有细致周密的三年备考计划,都有着共享传承的优良作风。相信2017届高三备考的经验会有机融入到当下的日常教学中,会成为同学们的血与肉,让同学们掌握本领,轻松应对。 今年的高考试题提醒我们,不可忽略语文的教化功能,不可循着老路,更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夯实基础,放眼世界,苦练内功,加强思辨,这才是王道。愿2018我校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