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北 国 社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11

2013 - 07 - 27

北  国  社

                                    张存生

    1955年初中毕业时,河套地区还没有高中。通过全区会考,我考入了呼和浩特第一中学高中22班。

    半个世纪以前,交通很不方便。从陕坝坐长途汽车,经过一天半的颠簸才能到达包头,然后再乘火车到呼和浩特市。当时的呼和浩特一中,分为两个部分:原牛桥附近的老国立绥中是校分部,是住校学生的宿舍区;现在的一中校址,当时称为校本部,是教学区。

    那个年代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天赋可以在一种自由、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完全和充分的发挥。步入呼和浩特一中的校园,使我倍感新鲜并因此而终身受益的是校园内的“北国社”。

    北国社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学生社团,是文学创作的发表园地。每篇文章都用毛笔正楷书写,大小适中,每期都有“北国社”醒目题头,配以精美插图,成为一个完整的版面。以墙报的形式,不定期出版在校园内,成为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新的一期出刊,课间或课余,围观的同学众多。内容有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连载,也有对前几期刊出文章的评论或争论。那个年代政治运动还不多,大家畅所欲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作者多数是北国社成员,也欢迎非社员投稿,都是校内学生。多数用笔名,少数署真名。

    我始终没有参加“北国社”,确是它的忠实读者。记得曾经拜读过一篇连载的中篇小说,是班内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与邻居女孩朦胧缠绵的爱情故事。当时,校园中谈恋爱是极其罕见的,我写了一篇评论,对小说的主题思想提出了看法和异议,并以“子南”的笔名在北国社发表。笔名是取我和同班好友陈献武两个名字中间字的一部分而成,并无它意。发表后却引起许多争论和猜测,甚至有“子南”明显是和“北国”唱对台戏之说。

    呼一中的北国社是我高中阶段的良师益友和第二课堂,我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随北国社的成长而成长。毕业前夕,全市中学生征文比赛,我的一篇记实性短篇小说《我的大舅》获得一等,得到一只金星钢笔的奖励。当时的语文老师杨秉棋先生希望我上大学攻读文科,我却选择了物理学。在呼一中打下良好文学功底,对后来发表科研论文和专著帮助很大。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十分怀念呼一中及呼一中的北国社。

作者简介

    张存生,1958年毕业于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留校,现任职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系、从事新能源研究工作,多部论文论著在全国、全区获奖。主持研究开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政微机管理系统”在全区得到推广应用。主要著作有《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小型风力发电机与太阳电池使用与维护》《传感技术与传感器电子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