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感谢老师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334

2013 - 09 - 04

感谢老师

                                    苗  蓝

    真是“光阴如箭”,转眼之间离开母校已近四十年了!虽然相隔万里,时空永远割不断我对母校的情思万缕!毫不夸张地讲,中学六年——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老师们给我的教育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祖国大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很低,真的是“一穷二白”,但我们的中学时代还是充满许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们单纯、幼稚,虽然物质贫乏,但是精神充实。我们满腔热情,求知欲望极其旺盛。记得当时国家教育部对中学生的要求是达到“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身体力行的。为了帮助我们切实达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母校为我们创造了在当时是一流的教学条件的教育环境。及至我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了几年教师后,通过对比,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当时母校的教师队伍是一流的,教学水平是高超的。其中有几位老师对我的启迪和教育使我终生受益。

    记得教我几何的林苏颐老师是一位上海女士,可她的干练、严谨绝对不亚于任何男老师。课堂上她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简单明了地将定理、公理进一遍,举两个例题。接下来就是几道证明题往黑板上一写,要同学们动脑去求证。这时候,我们都会“开动机器”冥思苦想,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到黑板上去“表现自己”。有时候,老师就出一道题,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所有的证明方法,看一看谁的方法最简单。真可谓是“举一反三”,极为生动地高效率地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同时锻炼了我们逻辑思维和严谨推理的能力。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和训练使我在科学研究中能够自觉地、自如地进行逻辑思维和严谨地推理,在大半生的科学生涯中充满自信与活力,并能有所研究突破。

    我也常常会想起教我们体育的邢土民老师。在体育课上,他是一位要求严格、训练有素的好老师;在课外,他也是我们田径队里每一位队员的好朋友。我个人还格外感谢邢老师推荐我去业余少年体育学校集训了相当时间。至今,我都会在夜里经常梦到自己在溜冰场上练习速滑,在田径场上练习四百米跑的情景……在梦中,自己总是那么年轻,永远不满十八岁。终生热爱运动使我在年近五十八岁的今天依然能够全天侯地工作在实验室而不觉得疲劳。更重要的是,中学时代的体育训练,特别是运动队的专项训练造就了我本人一种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服的性格——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也是在美国这种环境工作和竞争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还有,就是我至今都与我高中的班主任刘桐荪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我还记得刘老师刚刚接手我们班的时候还有一些拘谨,穿着打扮整个一个“五四青年”的形象。他教我的语文课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每一篇作文都是花时间、精力和心血批改的。我从他身上总结出的最贴切的字眼就是“认真”二字。正是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使我在大半生的生涯中能够做到“不说大话,多做实事”。无论是在从事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为人处事上;无论是在“身处逆境”还是在“人逢顺时”,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刘老师从来不说大话,不搞“假、大、空”,总是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刘桐荪老师是我们的严师,也是我的挚友。

    如今,我身处资本主义的美国,可头脑中依然充满理想主义。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这使得我身处现实世界,同时总有新的追求。在我四十一岁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一位二十四岁的美国同学说“兰,你与我妈妈同龄。”我充满自信、毫不气馁地对他讲“就让我们来一个母子竞赛吧”……寻根追源,我的勇气和自信恰恰来自我的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是我们求知、长身体、确立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正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老师们帮助我、教会我不断地编织人生的梦。在纪念母校一百周年生日的喜庆里,让我由衷地说: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1964年届高四十九班学生苗蓝寄自大洋彼岸!

                                                                2003年2月16

作者简介

    苗蓝,女,1961—1964年在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读书,中学毕业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南开女中任化学教师。1978年到1981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1981年—1987年在北京化工学院任化学教师,1987年—1992年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从事化学研究。她是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放射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许多学术论文,出版多种 专著、译著。是美国医学部资深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