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母校——永远尊爱您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80

2013 - 07 - 30

母校——永远尊爱您

                                       徐世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上小学时就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谈论关于归绥中学的报考问题,大家都追求考取归绥中学,可到头来几乎多年没有一名学生考取到归绥中学,后来学校请来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明教师,从这时起乌兰花小学才开始逐步有考入归绥中学的几名高才生,给乌兰花小学争了光。

    我自己的内心里也感到无上光荣,并暗下决心把考取归绥中学作为自己最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好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当时恰好赶上了全国解放,学校随之呈现出一派欢天喜地的新气象,从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新的变化。对我这样一个生活极度困难的学生来说真是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同时学校告诉大家,学校将建立助学金制度,这更是我从未想过的美事。这时也恰好是我将要去大城市“赶考”。

    1951年,我们毕业班兴致勃勃地去归绥“赶考”,大家坐着马车经过几天的跋涉,来到了归绥。不几天就正式开考,那时各学校分别进行考试,大家首先集中到归绥中学迎考。

    考试结束后,大家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公布情况,不久考榜张贴了,人山人海都围着红榜认真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当发现自己已中榜,一下子心情激动起来,高兴地跳了起来,当时的情景真是难以形容。可惜的是我们全班同学只考取了我和辛义同学,其它的同学都落榜了,这时我们的心情一下子转向了遗憾和伤心,大家在一起既有祝福又有遗憾,就在这复杂的心态下分了手。

    很快就进入报到、开学阶段,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小伙伴们又组成了新的集体。纵观学校环境,教学设施,教学队伍等方面都深感格外新鲜,真不愧一所知名学府。

    对我来说,除了高兴外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之后学校非常关注困难学生,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学校批准我享受全额助学金待遇,这马上稳定了情绪,使我能无虑地坐下来投入学习。当时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党,怎样感谢学校,我会永远铭刻心间,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回报学校。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在学校和老师的亲切关怀、教育下,很快完成学业又要走向新的生活。

    一九五四年又是一个关键之年,我们就要毕业了,这时恰好二机部国防重点中专华北第三工业学校要优选考生,该校对我们34班同学进行了重点考察,并组织我们进校参观,最后由班主任老师对每个同学进行个别谈话,动员大家服从组织分配。当时我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后经统一考试由华北第三工业学校录取,全班95%以上同学都进入这所学校。    

    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单位工作,后由单位保送到内蒙古工学院带薪学习。我的一生是在党的关怀和学校的教育帮助下健康成长起来的,我的母校呼和浩特一中就是我们母亲,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洁白的乳汁哺育了我,使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充足的养份,也就是她给了我基础,给了我力量,给了我生命。

    回首往事,离开母校五十多年来,自己一直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工作中总是服从组织,勤恳工作,尽职尽责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摆正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精神与物质的主要关系,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认真负责的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多年来也做了不少自己应做的工作,组织上肯定了自己的工作业绩,曾获得科学大会奖,撰写、发表过多篇论文,也得到表彰奖励,这些都来自于源本,那就是母校给我奠定了稳固坚实的基石,才使我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过这段里程。也就是母校教给我怎样做人,怎样共事,怎样走好人生之路。如果没有这样的培植、教养,那就很可能做错人,做错事,走错路,其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想到这些,我觉得只有母校才真正是永远尊爱的母亲。

                                                                2004年6月26日

作者简介

    徐世达,1951年一1954年在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读书,后升入呼和浩特工业学校学习,1960—1962年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学习。先后在内蒙第一机械制造厂和五二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共五二研究所党委组织部部长。其《稀土球铁铸造弹体材料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多篇论文获市级、自治区级奖,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