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那时,我们是青年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93

2013 - 07 - 30

那时,我们是青年

                                    郭光祖

    电视上八十多岁的孙道临在谈他导演电影《詹天佑》的时候,对记者说:“我的心理年龄,是青年!你爱信不信。”语毕潇洒地仰天一笑。意气风发的神态不显老,宏亮而圆润的嗓音依然如同四十多年前一样让人心动。这嗓音在我耳边萦绕,像一丝钓线勾起了我沉在心底的一段记忆。

    如火如茶的大炼钢铁运动席卷全国的1958年秋冬之交,呼和浩特古老的城墙下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被激情燃烧着的人们正在挑灯夜战,沉甸甸的大城砖被剥下来砌了“小高炉”,城墙上掏了洞,用耐火砖砌了衬里便成了“大高炉”。入夜,火光冲天,城墙上“土高炉”一座挨一坐;城墙下,悬在高杆上的大灯泡照得地面纤毫毕现。数不清的铁矿石堆和焦炭堆,像黑色的小山,一座挨一座;石灰石堆像白色的小山,一座挨一座;又长又粗的木料、竹竿堆起来,码起来,是介乎黑白山丘之间的又一座座小山。在这些“山”之间是蚂蚁般不停地忙乱的人流。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围坐在矿石堆边,兴高采烈地挥着小铁锤砸矿石,砸成一寸多见方的铁矿石堆成小堆。自有身强力壮的同学两人一根木杠抬一个巨大的箩筐,一筐一筐地倒成大堆。从昨晚天刚黑砸起,到现在已是次日凌晨了,人们居然不困!

    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困吗?这就要归功于孙道临这个“青年”了——整个工地上,和烟火灰尘同时弥漫在空气中的是高音喇叭中播放着的孙道临的诗朗诵!气势磅礴的诗朗诵,豪情万丈的诗朗诵,让人热血沸腾直想跳起来大喊大叫手舞足蹈的诗朗诵!热浪逼人的土高炉前,炽热奔流的鲜红耀眼的,原以为是铁水,后来才知道是矿渣的东西,就是由汗流浃背的炼“铁”工人们豪情万丈地“炼”出来的。孙道临也许并不知道自己那宏亮圆润,让人听了心动的嗓门在这边陲老城,自治区首府的夜里竟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吧?可我们知道。

    天快亮了——在工地上是看不清天色的,要看得清天色得在离开工地之后。收工了,我们全班同学排着队,离开了喧闹的工地,离开了孙道临。背后是隐隐泛白的东方,路边昏黄的街灯懒洋洋地在地上涂抹着长长短短的身影。耳边渐渐安静下来,脑袋里却依然噪杂轰鸣。双臂酸痛,两腿发软,眼睛困得睁不开了,队形乱了。后边的同学拽着前边同学的衣襟,如同一群醉汉踉踉跄跄地朝着学校的方向挪,挪,挪。前边的同学走着走着就偏离了路面,一脚踏进路边的阳沟,摔倒在地,不想动,更不想往起爬,可后边的同学压上来了,一倒一片。于是尖叫声、嘻笑声、吆喝声搅乱了早晨的寂静。笑闹赶跑了睡意,我们这群刚刚升入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又摇摇晃晃地上路了……

                                                              摘自60岁生日日记作者简介

    郭光祖,男,汉族,山西省人,1942年生。中国共产党员。

    1957年至1960年就读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高30班。1961年在乌拉特前旗参加教育工作。1965年内蒙古函授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1979年至2002年在乌拉特前族第一中学任教期间,曾任语文教研组长、高中年级组长。参与教材教法改革多次获“成绩显著奖”。有获奖论文《谈备课》等多篇。1987年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89年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