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敲响青春的砝码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05

2013 - 07 - 30

敲响青春的砝码

——记第五届小记者团

卢雪菲

                                        让生命像露珠在叶尖一样    

                                        在时间的边缘轻轻跳舞

                                        让笑声像浪花里的闪光

                                        舒服、亲切、单纯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是2003年的5月,举国上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斗争。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件,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已经听到了越来越多的请求上第一线的呼声。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比往日更为浓厚的关爱。在抗“非典”的战争中,主动要求进入隔离区,除了医务工作者,还有记者。

    中央电台视《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说:“如果万一被病毒感染,我一定会把摄像机带进病房,继续记录,直到最后一刻。”《面对面》的记者王志说:“其实,对于一个职业记者来说,并没有隔离区和非隔离区的区别,只有采访现场和后方的区别。能加入这样一次报道,能够在病区、医者和观众之间架一座桥梁,我认为是个机会。医务部门给了我们最好也是目前最科学的防护,使我们不但最大限度地远离了危险,也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远离了对“非典”的恐惧。十多年来的记者生涯,我第一次清楚地感到了我们是怎样的被需要。”

    新闻工作者是特殊的战士,他们所起的是任何别的领域的人们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这特殊的时刻,他们让人们从报道中,透过纸背,看到了力量和微笑。

    这让我想起1993年,我刚进入一中的时候,加入了第五届学生会小记者团。那时我们除了采访校内的学习动态、学生活动、举办征文比赛,登在学生会自己铅印的校报上之外,也会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大学里做些逢年过节的专题,给《呼和浩特报》投稿。《呼市晚报》的副刊专门有校园版,当时是张明馥老师负责。张老师亲切和善,每次送稿时都和我聊天,认真地选出稿件。那时我们记者团都是学生,热情很高。加上负责学生工作的郭秀峰老师(现在他是副校长了)很支持,我们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在全市重点中学里颇有名气。

    当年的记者团团长姜杰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如今在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警察了。他和他的同事们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始终坚守岗位,为确保首都交通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作出了贡献。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兰宁远在解放军总装备部文艺宣传工作室工作,成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

    记者团里最后真正当记者的人并不多,孙杰在北京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周军在天津设计院,王林霞在移动通讯公司,刘佳则去了日本。这里要提到的是兰娜在医院工作,虽然她没有进入隔离区,但她是我们这些朋友中离非典最近的一个人了。他始终坚守岗位,也不和我们见面,只有通讯联系,我很感动。再有是舒雨,他虽然不是记者团的成员,但当年他在团委和我们一起办校报,我们合作的非常好。她的楷书写得大方潇洒,当时很多同学竟相效仿。如今他在呼市晚报做头版编辑,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了,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能够尽快顺利结束,能够让我们这些朋友尽早见面。

    我在中央民族大学读新闻硕士研究生。4月18日学校暂时停课,我原先的工作单位内蒙古大学希望我能够回来协助做些学生的防治宣传工作,于是我就请了一周的假回来了。没想到4月28日北京所有的高校封闭管理,现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我在单位做一些志愿者性质的宣传防治工作,能在这场大的战役面前和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我感到很欣慰。

    我们小记者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团结一致,充满阳光,今天见面依旧如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青春的砝码重新敲响在生命的天平上,让生命的阳光永远微笑!

                                                                 2003年5月

作者简介

    卢雪菲,1993年考入一中,在校期间参加学校小记者活动,爱好文学写作。中学毕北考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学习,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读新闻硕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