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时光剪不断的师生情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86

2013 - 07 - 31

时光剪不断的师生情

侯如岗

    2000年教师节前夕,我们十多个初中同学相约到我们当年的班主任李伟老师家相聚。

    下午3时许,同学们前后叩响了李老师宿舍的门。离别42年了,李老师已年届80高龄,而我们,当年的小伙子,如今也变成老头儿了;当年的大姑娘,如今也变成老太婆了。握手、拥抱,相视岁月染白的头发,辛劳刻下的皱纹。40多年啊,养老抚幼,辛勤工作,谈何容易?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从影集中取出了我们1958年毕业前夕的师生合影:传看,辨认,指点,评说。一幕幕校园生活的场景,一桩桩师生过从的往事,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1957年暑假前夕,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马老师悄没声息地调离了学校。接替班主任的是教导处的李伟老师。他面容清癯,常年戴一副近视镜,瘦高条个儿,喜欢穿一身黑色制服。他秉承了冀中平原人的热情、耿直的性格,常年的教导处工作,积累了管理学生的丰富经验。

    我从小生长在偏僻的山村,进城读书是靠我叔父供给的。经济拮据,生活清贫。每月8元的伙食费不够用,越临近月底困难越大。1957年秋季开学后,经费因故中断,一连两个月伙食费都是向同学暂借的。就在我陷入苦闷、绝望的时刻,李老师伸出热情的手,解决了我拖欠的伙食费,使我走出了困境,转换了心境。

    李老师还把我们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勤工俭学小组。暑假,在灯泡厂工地洒下了我们的汗水,推着临时架设的铁轨上的“轱辘马”,运土载沙,往返不停。每逢发工钱,含笑的欢乐挂在大家的脸上。经李老师四处奔波、联系,我们还在星期日、周末晚上,到市内一个单位,为民主人士誊抄、粘贴、张挂向党交心的大字报。在会议室里,在明亮的灯光下,闪现着我们稚嫩的身影。

    我班郑俭和另外一个同学,从小学就与美术结下了之解之缘,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美术上,临摹、写生,抓住纸笔就画。画技日见长进。毕业前夕,根据西安美院附中招生简章,填写了申报表,选寄了美术作品,不久便接到“准考证”。但因家境贫寒,30多元的路费无法筹措,一筹莫展。在这为难之际,在李老师的倡导下,同学们纷纷解囊,很快地为他们凑足了路费,匆匆上路,赴“京”赶考。结果他们分别上了西安美院附中和内蒙古师院艺术系,实现了他们的夙愿。事隔40多年,师大美术系任教授的郑俭深情地说:在我们这个年龄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看似平凡且又最亲切的瞬间。那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集体啊!    ’

    退休前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的翟光同学,是此次师生欢聚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他热情、健谈、开朗,他经常自嘲自己是跃进派大学生。当他在抉择学校、脚踩两只船时,是李老师指点迷津:人生道路是漫长的,但要紧的也就那么几步。这几步选择对了,终身受益;选择错了,千古成恨。在李老师的劝导、鼓励下,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心,并在他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日子里,为他提供了住宿,顺利入学。

    啊,十七八岁的花季,是多么需要有适当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辛勤园丁的呵护!对于这些往事回忆的感受,有如喝苦丁茶,苦中浸润清馨,辛辣中透着甘甜……

    时间过得真快。临别时,郑俭同学把一幅《松鹤延年》的国画挂在墙上,顿时满屋生辉。青翠欲滴的树冠,虬枝横斜,松下如茵的绿地上两只雪白的仙鹤,或引吭高歌,或一腿高抬,回首剔羽,整个画面飘逸着一股淡雅清远的气息。正如常人所说,松龄鹤寿,赠送给恩师,自有一番深意。我们便在这幅画前师生合影,摄下了这个时光剪不断师生情的珍贵镜头。

    临别依依,互道珍重。“多多保重!”当年的老班长,如今同学昵称的梅女士,紧握李老师的手,送上深深的祝福。“要紧的是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翟光同学补充道,“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屋内爆发出一阵笑声。

    走出师门,已近傍晚,这时暮色正浓,我的思绪也不绝如缕....。

作者简介

    候如岗:呼和浩特第一中学58届初65班学生。内蒙古卓资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函大)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

    1961年参加工作。曾在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职工子弟小学、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后在呼市纺织局教育中心、呼市纺织学校、二毛教育科及子弟小学工作,并任科长、校长等职,2000年退休。期间,曾被评为厂级、局级、市级先进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

    中学阶段,因受语文教师马映光先生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喜欢文艺。青年时代迷恋于诗歌习作,曾在区内报刊发表诗歌20余首;步入中年,曾在《语文学刊》《内蒙古教育》《内蒙古日报》等报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发表作品多篇;退休后,读书之余在呼市晚报、日报,《内蒙古日报》及《草原》上发表“文艺札记”“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计30余篇,有的篇什得到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