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四十四班记事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74

2013 - 07 - 31

四十四班记事

田世富

    伴着解放后人民喜悦的锣鼓,肩负着大人们殷切的希望,1952年我从石头巷小学毕业后考入了呼市一中,编入新初一男生的第一个班,四十四班(当时学校实行男女分班制)。    

    入学不久第一件难忘的事,就是校方组织参观一中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小孩子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书和那么多各种科学仪器,生物标本,心灵中打开了一个宽阔的世界,激发了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难以忘记那个开放的阅览室,学生可以自由的在开放时间,去阅览众多的报刊杂志,室内肃静无声,学生彬彬有礼。还有那些又高又多的图书目录柜。由于学校重视课外阅读,人人都办理个人借书证,我拉开喜爱的图书目录卡片长盒,一个一个的翻阅,探索知识的宝库,找到自己想借的书后写好书名、目录号就可以借书。初中学习的三年中,我和我的同学们真没少看书,极大的帮助了开设课程的学习。

    前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图书馆购进,在同学中间传开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保尔?柯察金的光辉形象成为大家议论学习的榜样。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重视发挥运用图书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大量投资,充实该书,掀起全校性的读好书评好书热潮,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人会背诵,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读书到写书,我班的两名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贾勋,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周恩广,从往昔的读书爱好者真正成了作家,他们的专著在区内外产生了形响,是44班的骄傲。

    时至今日,听说有的中学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借书,更谈不上开展书评活动,对比起来,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母校成功的教育经验应该得以发杨。

    一中的学习生活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一个难忘的突出特点是不仅重视课内,也重视课外,不仅注意智力的开发,也特别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我记得学生时代的文艺生活非常丰富,班级经常排练大合唱,参加比赛。班内朱昌忠同学组织排练的舞蹈《灯舞》,在全市中学生文艺比赛中获奖。我们和二中、师范学校同台表演毫不逊色。乐队的伴奏,也全部是自己同学,周铭基的琐呐,李技文的木琴十分精采。校内周末经常举行文艺演出,团、队学生会自己组织。有一个阶段,大胆提出“周周有晚会”的口号,各年级人才辈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理想与爱情,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终生难忘。

    体育活动也很活跃,体育组编排的各班体育活动项目,在大操场有秩序的进行,同学们踊跃参加各种健身运动。四十四班在全校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力挫初中对手与高中班级争夺冠亚军,虽然初中孩子敌不过高中青年,但显示了班级的团结力量。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的地方。我们可以自愿的任选一个兴趣小组,如文学、诗歌朗诵、美术、音乐、航模、生物等等。这些小组有的是任课老师辅导的,我参加的生物小组就是生物老师刘岱负责,我们高兴的参加捕捞、解剖、种植等多项活动。有的小组是团队开展的活动。作家玛拉沁夫,在团市委作文学讲座,校内文学爱好者参加的不少。航模是否有校外辅导员,时间久远记忆不清。许多事虽然记不准确,但有一点深刻铭记在心,那就是50年代一中的学习生活,不像现在有的学校那样,整天埋头学习,双休日也不放过。我记忆中有太多的课余有趣事儿。比如:全校征文比赛,班内张亨名列前茅;演讲比赛薛安理榜上有名;观看电影《渡江侦察记》后,贾勋的观后感,在《内蒙日报》上发表;高中的大哥哥牛子云,找我参与校内文艺刊物《朝艺》的编辑记者工作(这里不详述);少先队员搞《小五年计划》活动;下了课我们唱起来,跳起来……总之,学习生活愉快,同学团结友爱,老师工作认真,兢兢业业,特别是班主任贾绍业老师、姜朝勤老师,为班级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们升入高中、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时光过去半个世纪,但我难忘环绕母校的河,河中水草下曾经游动着的小鱼;我留恋同学好友,倚在校门前木桥上,谈天论地的岁月;我想念老师们,真诚的感谢他们。

作者简介

    田世富,1940年1月生于呼和浩特市,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52年考入呼市一中初中部,读高中时,因工作需要留校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退休前一直在中学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图书馆馆长、德育研究室主任等职。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所在图书馆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图书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