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19

2013 - 07 - 31

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

——呼一中百年华诞忆“朝艺”文学社

郝雄宇

    “朝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学生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刊物。“朝艺”社曾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学子。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众多的作家、诗人,他们后来多数人都成了呼市乃至自治区文学界的中坚。

初为“朝艺”人

    一九五三年九月,我考入了当时的归绥一中(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很快便结识了“朝艺”,并成为“朝艺”的一员。开始了为之撰稿,为之采访,为之编辑的“朝艺”人生活。凡六年。

活跃的“朝艺”社

    一九五七年九月,我接过了前主编贾勋的班,担任了“朝艺”的主编,并且在时任一中学生会主席吕聪明(现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朝艺创刊四周年纪念大会”。作为一个文学社团,我们认真总结了“朝艺”建社四年来的成绩,并制订了未来的创作规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韩燕如到会。韩先生的一席演讲,极为生动,极富魅力,也极有号召性。他作为一个一中的老校友,现身说法,鼓励同学们尝试文学创作,并努力走一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创作之路,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气氛也非常的热烈。

    纪念会后,在全校同学中很快掀起了一个阅读与写作的热潮,许多古典的现代的佳作名著都成为同学们阅读中的首选,而且,这之后还真的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小高潮。乃至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还击续刊出了一组由呼市一中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抒情散文《我们的东小院》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校园佳作。该作者是一位当时正在一中读高中的女性,笔触细贰,娓娓道来,将一中东小院的历史沿革,人文掌故描绘得柔情漫意,异常动人。抒情诗《湖心亭》是邓德胜的作品,也发表于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诗歌凝炼简约,运用了夸张与比喻的手法,歌咏了青城人民公园内的水榭亭台,粼粼波光,浩浩淼淼,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了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美丽绝伦。徐天有关于描写乌素图水库劳动的散文,也发表于此时的内蒙古日报副刊。该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众多的劳动者的画像,同时也抒写出青年人的时代风采。

    一所普通的中学一时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作品与作者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朝艺”最初是手抄板报形式,定期出刊,图文并茂,报头往往是一幅醒目的画作。每到出刊日,几乎全校同学都要纷纷拥来,争相先睹。那种盛况,那种感觉,至今也难以形容,难以忘怀。

    1955年贾勋写的抒情长诗《人民万岁》气势雄浑,一泻如瀑,显现了年轻诗人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欢迎。当时艾融写的文学评论《初瞥赵作》,以连载形式,陆续发表。作者是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介绍赵作、审视赵作与评论赵作的。文章一经刊出,立即在全校引发了阅读著名作家赵树理作品的热潮,同学们正是通过对赵树理作品的阅读而更加深了对40年代中国山西农村生活的认识。此间张国卿的水彩、古焕文的油画,也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对生活不同的观察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朝艺”改版,改为油印册装,每期大约30—40个版面,约有3—4万字。有评论、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栏目,发行量不足百份,除发送各教学班阅读外,还用来校际间的交换,这期间王艳军写了不少诗歌,他的诗朗朗上口,宜于朗诵,许多诗都是他先在同学中朗诵,然后再删改成文,而发表于“朝艺”的。王润才也喜欢诗歌,长于写诗。

    而此时的田世富则另辟蹊径在《中国少年报》上不断发表作品,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十分上口,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还有曾经以一首《沙漠里奇怪的事情》的诗歌闻名全国也影响了全国的少年诗人张志良,此时又以一篇散文《诺敏河畔的故事》奉献给了全国少年读者,发表于《少年文艺》杂志上。故事凝炼而生动,塑造了一个初中毕业后回乡作乡邮员的舍身敬业的青年人的形象,十分感人。刘生秀是以少艾的笔名在“朝艺”上耕耘的,后来,也曾在《少年文艺》杂志上发表作品,为全国少年读者所熟知。

    作为“朝艺”人的张亨、李培棠不仅是两位极认真的写作者,而且也是两位极负责的组织者,对“朝艺”建树甚大,深受同学们的敬重。

    “朝艺”社的作者与编者一律是当时一中的在校学生。所以能培育出众多的文学人才,有不菲的成就,应该还得益于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宋萧平的指导。当时宋先生正在一中任教,已经发表了中篇小说《海滨的孩子》,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在他教学空余,也每每与“朝艺”人围座小谈,主要是谈论文学,有时也给我们修改作品。据说宋萧平先生后来发表的代表作、轰动全国的《三月雪》即酝酿于一中。宋先生身上所特有的气质与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精神对“朝艺”人影响甚大。

    “朝艺”人也还受到了老作家马映光先生的指导。当时马老先生也在一中教书。马老曾是绥远地区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文化界的名人宿将,著作颇丰。这期间,语文教师曾凡礼也以其满腹经纶、长于写作而给了“朝艺”人以很大的教益与影响。

“朝艺”撷英

    从“朝艺”社走出了众多的文学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中除少数人在外地工作外,(后来曾在《红旗》杂志社工作的孙士杰应该说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当时在“朝艺”刊物上经常见到的“子系人”即是他的笔名)大多数人走出一中,离开“朝艺”后都留下了“朝艺”深深的印痕,许多人都陆续从事了文学创作或与之相关的职业,成为了作家或诗人。

    贾勋,自治区著名诗人,曾任呼市文联副主席,出诗集五种,在他花甲之年还笔耕不辍,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又有新诗发表;周恩广以《厂矿诗人》闻名遐迩,有诗集三本,曾任呼市作协副主席。郝雄宇,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为其出版了诗集《剪烛西窗》之后,自治区文联与呼市文联与呼市文联还联合为其举办了“郝雄宇诗歌创作研讨会”,探讨其诗歌创作的道路与创作风格。已出书三种,曾任呼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邓德胜后来致力于广播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也有专集问世。李技文,在文革前曾有大量的诗歌发表。张学勤、崔祥后来均在呼市人民广播电台做文学编辑。刘生秀曾任乌盟文联副主席。曹鸿飞长于文学评论,也曾担任呼市文联副主席。刘世远,自称“山药蛋派作家”,常年生活在呼市郊区农村。用爬山调、信天游形式写了大量的诗,讴歌农村新生活,他写的诗句句上口,极有风格,已出书几种。张国卿离开一中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成为版画家。这里还要提的是史志作家于永发,从80年代以后,于永发即弃教从文,专修史志,他曾参与了130万言的《土默特志》的撰稿与修订工作。他对绥远城建城年考也有独到的见地。对内蒙古的方志建设极有建树。

作者简介

    郝雄宇:男,汉族,诗人。上世纪50年代未曾在呼和浩特一中完成了初中与高中的学业。读初中时,对文学创作发生了兴趣,曾担任过当时一中校刊“朝艺”社的主编。

    开一中后,攻读了大学的中文与音乐,做过中学教师、机关干部、报社的记者与编辑。现任呼和浩特艺术高中校长。6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并创作歌曲,撰写音乐讦论。著有杂文集《随想?杂谈?纪行》、诗集《剪烛西窗》,并主编了《当代奇案选》。许多作品还散见于报纸、刊物,部分作品曾在全国及内蒙古获奖。其小传收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笔名洵雨、迅雨。

    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交谊舞学会秘书长、内蒙古公关协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