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我们播种的“爱情”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84

2013 - 08 - 02

我们播种的“爱情”

呼一中(55届)高十一班2000年聚会纪实

霍蕴夫

    金秋八月,正是丰收的季节,我们——四十五年前分手的一个中学班集体(呼和浩特一中高中十一班),收获了四十五年前亲手播种下的“爱情”。

    筹备已近两年的班级聚会,历尽曲折终于付诸实施了。为了这次重逢,我们付出许多艰辛。从提出建议,做出安排,一个个打听分散在全国各地同学的地址,一个个发出通知,再一个个得到反馈,到安排日程,准备食宿、交通、摄影、录像……张晓然、扬振宇、何万禄(还有张令宣、赵鹏飞等呼市同学,恕不一一提及)为了这些缜密的安排,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这里,载们要特别向晓然的夫人刘玉桂致敬,从食宿车辆的安排,到座谈会场地的布置,从接站到送行,哪里都有她奔忙的身影,无怨无悔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友情。

    盼望着,盼望着,2000年8月21日,终于临近了。这是一个有着怎样凝聚力的集体,全班四十八名同学,除冀晓卫、崔淮清、韩隆、查祥、王守忠、焦克敏、常英,我们的七位兄弟姊妹,已先离我们而逝;刘怀玺、米济生远在国外;张国桢、白洁尘、刘奇因公务缺席;安骅照顾着重病的老伴,张溥从遥远的大兴安岭为我们送来祝福外,张银贵从远隔重洋的美洲大陆飞来了,刘文熙从西南成都行程数千里而归,郭义、郭翠莲从东北的黑土地风尘仆仆返回故里,王玉祥、卢宣、李敏、赵佩贞从首都北京结伴西行,霍军、刘汾川、两对夫妇从三晋匆匆回归。我们这个集体,竟有三十三人(连同老伴孙子共计四十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回到自己的母校,表达了对我们这个集体、对青年时代伙伴的深情。

    20日的“K90”将是回呼人数最多的车次。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草原青城的时候,许多同学经过了一个焦急期待、无限兴奋的难眠之夜,已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赴呼市车站广场。第一批出站的旅客终于出现了,大家扑上去,仔细端祥——一阵惊愕——相拥相抱——老泪纵横,然后终于呼出对方的姓名。这是怎样动人的情景啊!从这时起,大家再也散不了分不开了,从这里相随到那里,从你家牵手到他家,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聚会已经先期开始了。 

    21日上午九时,55级三个班的同学终于在我们的母校相聚一堂。到会的除了学校现任领导,还有当年教授我们生物课程、现已年逾八旬的刘岱老师、教务处吕绍康老师、团委曾瑞良老师,曾老师身患重症,抱病参加了我们的聚会,他含着热泪,这样评价我们的集体:“象这样有凝聚力、这样辉煌的班级,呼一中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一定会有。”大家默默起立,掉念已逝的老师同学,缅怀他们的业绩。

    当大家举起醇香美酒的一刻,歌声响起来了。“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地唱,让我们来回忆少年的时光……”美好的青少年时光呵,引起我们多少回忆……

    是我们一起耳鬓厮磨、刻苦切磋,提高我们的学业;是我们一起跌打滚爬、相互砥砺,创造出全体通过劳卫制二级的业绩;夏日周末的夜晚降临了,我们手挽看手引吭高歌行进在人民公园的湖畔上;除夕之夜,我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聆听子夜的钟声。白洁尘腿做了手术,是我们大家为他抄写笔记,转述老师的讲授,因而卧床数月却没落下一天课程。高一时,何万禄从东北转学到我班,由于教材和课程进度的不同,数学课落下了半年课程,是我们的集体安排刘汾川和他同桌帮他补课,何万禄昂起了头“亦着两只脚,身上披着破皮袄”硬是赶了上来。

    高三时,李培信患肺结核休学,家境困难没钱治疗,又是我们班集体的十几名同学,到工业学校建筑工地上做壮工,夏日里烈日下,搬砖和泥、汗流如雨,为李培信赚来医疗的费用。米济生一千五百米不能达标,全班同学就多次伴他测试,一道跑向胜利的终点。冀晓卫患骨癌截去了下肢,他仍然坚强地憧憬着未来,梦想学钢琴当个音乐家,用美妙的音符给人们带来欢乐。当他终于因为癌扩散而离开我们的时候,那是怎样的撕肝裂胆的悲痛,我们轮流去看望冀校长和朱妈妈,全班同学都是他们的孩子,希望用我们的爱心,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这就是我们的集体,一个团结奋进友爱的集体。我们在一起尝过爱的甜蜜(杨振宇、张令宣、张国桢、赵佩贞、赵鹏飞、朱占梅、卢得勋、冯允义,不已结为连理,结出爱的硕果?),流过痛苦的泪水(还记否在我们的毕业照上,为冀晓卫留下的那片空白?),我们有过曲折艰难,但更多的却是胜利欢乐,是朋之爱和友之情。

    听刘铭、霍蕴夫又放声歌唱了,看赵佩贞、张令宣又翩翩起舞了,除了已经银白的头发,满脸深深的皱纹,我们的心将永远年青。

    22日,我们在呼和浩特森林公园集体游览。当年的东乌素图,我们曾在这里挖坑、浇水、种下棵棵树苗。半个世纪过后,旧地重游,那蜿蜓的路、翘角的亭,雄踞的虎……已完全不是旧时的模样。气爽秋高满目葱笼,当年的小树已经长成大片森林。极目远眺,明镜般的水库,飘带似的公路,雾气升腾的青城尽收眼底。卸下了半生的忙碌,什么名兮、利兮、烦啊、恼啊,统统丢在身后,年轻时的朋友三五结伴,或坐在山坡上放声歌唱,或倘佯在林间重叙旧情,或聚集在亭中开怀畅饮,或背衬着家乡的青山绿水,留下一帧帧倩影。卢宜在现场为李培信,搞起了“义诊”;李庭魁、王玉祥指点江山、纵论国事,又现少年豪情,人们不由想起“今日得宽余”的诗句。

    一阵急雨过后,青山更碧,夕阳西斜,我们也该乘车回家了。枫叶经霜更红,夕阳依山最美,是我们献出的万朵花蕾,才换来今天的满山葱翠,这该是何等的幸福。

    23日我们终于有机会坐在一起,畅谈四十五年漫长的别后岁月。郭翠莲、郭义畅叙了他们创造的辉煌,刘汾川、霍蕴夫倾述了他们历尽的坎坷,王玉祥以他在俄罗斯的亲身经历呼吁对“安定”局面的珍惜,李惠敏、赵佩贞、霍军、、卢宜介绍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卢宜的先生赵大夫,语重心长地给大家讲述老年人保健的常识。

    几十度春秋,几十年沧桑变化,有多少话儿要说,有多少衷情要述,有什么办法能让时间停下来?发言的人忘情倾诉,周围的人静静地听着,连抱病参加我们团聚的李惠敏的夫人王晖也潸然泪下。是啊,有多少人眼里泪光闪闪,这里有激动的泪,伤心的泪,同情的泪,但更多的是开心的泪。遗憾的是再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大家发言了。

    刘怀玺寄来情深谊长的信,并寄来200元钱为大家助兴。张溥寄来的“全家福”在大家手中传递,也参加着我们的聚会。大家吃着刘奇寄来的开心果,更加开心。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多么辉煌的集体。她孕育了肩上金光闪闪的将军、科学大道上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专家、教授。有国家、省、市各级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洒下自己诚实劳动的汗水。座谈会上,没有嫉妒、没有倾轧,大家为每个成功者喝彩,对每个艰难前进的人寄予无限关爱和同情。卢得勋是最后发言的人,他满含热泪地说:“我们有的人遇到了好的机遇,有人却经受了太多的折磨,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成国者,都为祖国尽了自己的力量。”体味着卢得勋的话,人们不禁想起昨天登山的情景。是啊,昨天登山时,有人快、有人慢、有人走了弯路,有人选了捷径,但最后我们终于在项峰胜利相聚了。

    分手的时刻到了,举着手中的酒杯,咽下的却是留恋和无奈。张晓然向大家汇报了几十年来,我们为已逝的兄弟姊妹所做的微薄奉献,对他们的遗属所寄予的关怀。一个新的筹备小组组成了,相约2003在校庆10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重新相聚。

    但愿人长久,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2001已经来到了,2003还会太远吗?

作者简介

    霍蕴夫(1936.3.31)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人,1949—1955就读于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初十五班、高十一班。后毕业于内蒙古师大中文系,先后于阿拉善盟第一中学、包头市教育局从事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1984年调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任古代汉语副教授,被授予包头钢铁学院“优秀教师”的终身称号。

    曾编著出版《语文基础知识》,创作剧本{乌素图》(获1965年内蒙古专业剧团戏曲汇演、剧本创作一等奖),《照像》;发表报告文学《这样的青春最壮丽》《咱们的庄户老师》《星星在内蒙古高原闪光》(收录于邓小平同志提写书名的《中国企事业改革家列传》)和学术论文《中国古代公文源流初探》等多篇,现退休在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