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教学在抗日前线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171

2013 - 08 - 03

教学在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河套始终是抗日前沿阵地。最初包括五原、临河、安北三县。1940年“五原战役”后,又增辟晏江、狼山、米仓三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和绥远省政府设在陕坝镇。傅作义统辖的部队与日伪军在安北县境的西山咀隔河对峙。陕坝与前哨边缘相距100多公里,所以国立绥中是创建在抗日前线的一所学校。

    那时绥西河套地区一派抗日气氛,抗日标语遍地皆是,校舍内也是如此,抗日救亡歌声终日不断,震撼空间,响彻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紧张欢快。刷写的大字标语非常醒目,内容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精诚团结,收复失地”、“驱除日寇、还我河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保卫大西北,保卫全中国”、“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等等。学校教唱的抗日救亡歌曲有:《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打回老家去》、《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家乡》、《东洋强盗》、《我为战士送衣裳》、《八百壮士》、《满江红》、《毕业歌》、《黄河大合唱》、《思乡曲》、《五临安是我们的》等等。除上课时间外,其他时间里,学校中充满歌声,遇有集会,会场上总是歌声嘹亮,各班互相拉唱,此起彼伏。每当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这首歌时,同学们特别是有切身感受的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学生,无不饱含辛酸,眼泪汪汪,声音颤抖,边歌唱边哭泣,一派凄惨场面。当唱起其他抗日歌曲时,又是那么心潮澎湃,慷慨激昂,气势冲天,令人振奋,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面向社会的抗日宣传活动,如在街头演讲,歌咏,演活报剧等。那时河套电影缺少,很难看到,大概只放映过一次描述“八一三”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战斗影片,很鼓舞人心。还举行过几次庆祝全国有名战役胜利的游行,如庆祝“长沙大捷”的游行等。

    1942年春天,学校师生响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号召,在物价无定、物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自己微薄的薪俸中拿出钱,为购买被命名为“教师号”和“青年号”的飞机捐款,为抗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时,此前有中央组织的战地慰问团,从重庆不远千里前来绥西前线,慰问抗日军民,也来绥中慰问了学校全体师生。慰问团团长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还为师生们作了振奋人心的演讲。以后又有张治中将军来抗日前线视察和慰问。绥中全体师生也参加了欢迎,并聆听了张将军的讲话。

    绥中的教学,从建校开始即受到敌机炮火的洗礼。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多次派军官为学校全体师生讲解防空知识。陕坝是绥西前线最高指挥机构和省府所在地,是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便成了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不断受到侵扰。学校师生经常跑到野外去躲避。白天上课时,也得由各班轮流派人在学校最高处的房顶上值警,遇有空袭警报,便鸣笛停课,师生迅速疏散至城外的田野里,在纵横交错的渠道里和树林里隐蔽。空袭频繁时,甚至一天奔跑数次,简直无法上课。夜间实行灯火管制,连晚自习也上不成。也不止一次地由于夜间跑警报,人们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只好提着往外跑,绥中校院内也曾遭敌机轰炸,炸下数尺深的弹坑。为了不影响上课,有时遇有警报,各班集体躲到田野里,在敌机未飞来前,继续上课。等听到飞机嗡嗡声响,或远远望见飞机的影子时,再行疏散隐蔽。有时正在开饭,听到警报便抬起饭桶端着饭碗跑。

    绥中的学生,既有饱经国土沦陷亡国之苦,又亲自遭受抗日前线战火的威胁之困扰,加之平时接受爱国抗日的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注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中。学校每日清晨早操跑步后,进行升国旗仪式,老师们轮流作精神讲话。每周星期一是总理(孙中山)纪念周,诵读《总理遗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每月举行一次扩大总理纪念周,党政军团学各界齐集。学校全体师生也整队前往参加,傅作义作精神讲话。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关于抗日救亡、各战场形势、激励爱国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丧权辱国,国耻深重的历史和现实,无不激励着每个人的爱国热情和救亡图存的意志。于是为抗日一度出现了从军热。1943年,学校约有30多位同学报名参加了远征军,前赴缅甸、印度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1944年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准备用于对日总反攻。爱国青年、热血男儿,风起云涌,积极响应,不少同学报名应征,投笔从戎。各年级参加者达90多人,几乎是学校学生总数的八分之一。他们离开学校投奔“青年远征军”。由于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同学们未能实现效命疆场的夙愿。退伍复员后,又重新就读于国立绥中,也有些留在外省求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