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抗战胜利后的绥远中学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275

2013 - 08 - 03

抗战胜利后的绥远中学

    抗战历经8年终于结束。日本人随即退出绥远省。抗战胜利的喜悦过后,绥中这个成立于抗战初期的学校师生心里开始浮动,流亡的学子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家乡的亲人了!这一段时间,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冀盼和动荡中渡过的。

    抗战初期省府迁至河套地区的机关、学校聚集了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这对当时河套落后的文化建设无疑起到巨大的影响。1945年9月河套当地一些知名人物看到“奋斗日报”关于省府离陕坝返回归绥的报道后,联名向当时省主席傅作义写信,呈请绥中、省立师范学校、奋斗中学等校暂留绥西。可见当时河套当地百姓对教育的渴望之情,也无不显现出绥中等学校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信中称道:“近闻各校均准备东迁殊深惶惑,绥西地处边际荒凉,近数年来,因钧座坐镇于此一时颇呈生机,教育为百物之根本,此而无根则一切原有事业将如无本之木,势必朝满夕除……”云云。当时百姓的恳请无疑感动了当局,是年绥中等学校仍在陕坝坚持开办。

    转眼一年过去,绥远省政府及机关、学校在省府所在地归绥市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省立归绥中学也是1946年初开始筹备复校,省教育厅即委任绥中教员阎秉乾为归绥中学代理校长,筹办恢复学校工作。这无疑对在陕坝坚持教学而家又在东部的教师安心教学起到不好的影响。当时绥中校长正是省教育厅长潘秀仁兼任,一时无暇两顾,绥中几乎出现无人管理的危况,并一度出现停办的征兆。

    1946年5月,一份省教育厅通告中称:“……本厅前代国立绥中考取学生因读校奉令结束未便前往,业经通告各生暂时还乡,等候妥筹办法……其中因环境恶劣不能归家之学生目前急须设法……”。1946年6月一份电文中又称:“教育部训令指示关于贵校复员后本厅应行准备事项,……本厅决定所有贵校原有班级一律继续维持分拨办理,高中三班迁省垣并人归绥中学,初中四班候决定分拨地点另行通知,简师五班并人省立归绥师范一班、包头五原简师二班……。”1946年7月27日厅长潘秀仁又致电南京教育部:“……现国立绥中已放暑假,教职员多离校东归,暑假后均不愿返校,下学期已难开学,恳速遴派校长莅校主持一切,以免停顿……”云云。

    由此可见,绥中当时很不稳定,同时也因当时国共双方开战,国民党当局无暇顾及一个地处边陲小镇的学校,致使绥中师生情绪极不稳定。在当局的一再恳请下,又派张淑良为绥中校长,主持工作。

1946年10月傅作义占领张家口,绥远地区暂时得到平静,1947年1月傅作义调任察哈尔省主席,绥远省主席由董其武担任。在这种情况下,当局认为时局已定,再加上绥中的特殊情况,遂于1947年上半年迁至归绥市西河沿(今呼市一中)继续办学。

    绥中迁至归绥之后正值国共大战在东北、华中地区打得热火朝天,地处华北平津及平绥一线暂时偏安一时,但终日人心慌慌,又因战事频仍、物价飞涨,普通百姓迫于生计,而国民党官员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多年来一直把持教育厅长宝座的是国民党省党部常委潘秀仁。在其指使下,归绥市在教育系统大搞白色恐怖,师生多慑于其淫威而惶恐。1947年暑期由于时局变化,一贯反共的教育厅长潘秀仁被苏挺接任。潘秀仁在绥远和平解放时,去南京而后台湾,终死于台湾。

    此间,国民政府政务院会议决定,国立绥中等学校一律归省办。绥远省教育厅出面和主席董其武力陈国立绥中仍由教育部主办的理由。由于时局关系,此事不了了之。

    1948年随着时局的明朗化,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凭借其多年经营的绥远,以及河套地区想负隅顽抗,即从绥中等学校招收青年当兵,一些不明情况的青年学生随即入伍。平津战事起一举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黄粱美梦,1949年1月傅作义迫于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在共产党的感召下,宣布和平起义。北平的和平解放,这直接影响到绥远局势的发展。共产党派人直接与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商谈和平解放事务。此间如潘秀仁等仍坚持反动立场阻挠和谈,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下,即经河套宁夏逃往四川等地,其中不乏青年学生与老师,有的在全国解放后逃往台湾直至海外,从此远离家乡。

    在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宣布和平解放前夕,这时绥中已具相当规模。据当年5月统计,学生包括中学部与简师部两部分,人数合计720余人;教职员56人,校工36人合计92人,学校还附办一所小学。和平解放之初学校人事有很大的变动,张淑良仍为校长。一些教职员因时局原因也相应变动。

    1949年10月“国立绥远中学”正式改为“绥远省立绥远中学。”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立绥中”之“国立”自然名存实亡了。自此绥中回到人民政府的怀抱。

    为了便于区别于前名称,1949年12月当时的绥远省人民政府下文:将省立归绥中学和省立绥远中学(即绥中)改称绥远省立归绥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将原私立正风、新绥两校合并归省办称省立第三中学。此时省办中学在归绥市只此三所。原绥中校长张淑良兼任第三中学任校长,第二中学校长为段成梁。第二中学在还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据现在人回忆),1950年9月份,即将省立一、二、三中学合并,被正式命名为“绥远省立归绥中学”。

    绥远中学,这所创建于抗战时期的中等学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其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起义,而且在这段时间两次迁移,师生历经磨难。该校抗日时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实在难能可贵,值得颂扬。虽然绥中仅仅是一所中等学校,但读至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油然想起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是的,在西北“地瘠民贫,文化晚开”的这块土地上,聚集了这样一群不愿作亡国奴的莘莘学子。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欢乐,同时也深远地影响了此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该校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十余年,但她的存在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作为后来人,或许早已淡忘了这段历史,但那种百折不挠、刻苦求学的精神不能忘。在重新修订一中校史时,我们特意把绥中这段历史加写进来,更主要的原因还有当年一些健在的绥中学生和老师,一直就把一中当成母校,有的教师一直就在一中工作直至退休辞世。作为母校我们也深切地怀念着那些在祖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绥中校友、师长,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旧貌换新颜的母校想念你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