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一)
——《绥远通志稿》中关于一中的史料
光绪二十九年秋,古丰书院改为归绥中学堂。七厅儒学暂仍旧制,至宣统元年始裁撤。
古丰书院,自光绪二十七年秋,改定月考课程,废止八股文、试贴诗。以经义史论及时务策出题课士,并遵照新定学堂章程,就书院扩充斋舍,招生肄业。二十九年九月,归绥道朴寿就古丰书院地址款目,改设归绥中学堂。事属草创,规模狭小,仅收学生三十名,即以旧有院长为堂长,由道署派员督办。三十二年,归绥道胡孚宸到任,自兼督办,大加扩充,而归绥中学堂之始基以奠,本省学校,实权舆此。书院既改学堂,月课之制,仍旧举行,所以体恤寒士也。至三十一年底岁科考场停止。宣统元年最后拨贡试场后,七厅儒学始奉裁。盖为本省学务结束旧制,开始新制之时期也。当中学堂开办后,并于中学内附设师范学堂,以养成小学之师资。附设模范高等小学堂,以作各厅办理小学之表率。而归、萨、托、和、丰、宁、清、五、兴、陶各厅亦皆成立初、高等小学堂,或就旧有义学改设,或则筹款创设。惟武川、东胜以地理风气关系,从缓兴办。盖自归绥创设学堂以来,中学由道署直辖,各厅小学在归绥道责成下,由厅员承办。惟中学创始之时,七厅儒学尚未裁撤,官学到任,以新学方兴,对于旧所管理,几于无事可办,每由道署函聘主授中国之国文、修身学科,以调剂之。光绪末年,绥学虽在草创,而气象至为蓬勃,中学则慎重师资,各科教员皆极一时之选,宽筹基金,至十数万之巨。各大厅如归、萨、丰镇,则改良私塾,推广乡学,亦均积极进行。
案:观察胡公在任五年,于兴办归绥学务,厥功甚伟,筹集巨额基金,发交各县商生息,复购置学田三十余顷,次第拓展校基,添筑堂舍。而对于中学学生,朝夕督课维勤,每遇课期,亲身较阅,仍进诸生,口讲指画,娓娓不倦。时捐廉俸,给奖高才生,以资鼓励。各厅员办理学务不当或不力者,则札饬详撤不少贷。故在当时各厅同、通各官,均视办学为考成之最要,兢兢奉行,罔敢懈忽。凡所以恢宏其规制,巩固其基础,使绥省后来教育日见进展者,皆其力也。公尝于中学讲室前刊制一联曰:重译共轨文,异学分岐,愿多士勿忘国粹;十室有忠信,及时思奋,虽边地岂乏人材。其办学之精神意志,可概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