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三)
——归绥中学校减免差徭优待学生办理始未纪
民国七年,本区主客各军甚多,差派繁重,地方人民担负日渐增加。是年八月,本校招考寥寥无几,仅得十八人。道尹周登皞尤之,爰仿照直隶省提倡教育办法,呈准都署,通令各县,凡来本校肄业之学生,每名每年减免其家中两顷地亩差徭,藉资奖进。旋即续行招考,合前取录者得七十一名,自是本校招生,每年援例办理,惟此例实行后,在中学固可收相当效果。然以招生困难,甄录不免从宽,学生程度则易流于浮滥,甚有专为免差来校虚应故事者,流弊不一而足,而直接蒙其影响使地方发生窒碍者。厥维各县高等小学校招生更加为难,各县办学人士多以为言,归绥县劝学所所长郭象伋据县校函请,曾经建议中学、高小推行两便之法,陈述颇为详尽。略曰:窃职所准归绥县高等小学校长李蔚洙涵称,窃查归绥中学校本年招生牌示内开,凡有子弟人校肄业者,概免其家中两顷地亩杂差,以示优待而资劝学等情。此种办法,为中学校急于招生计,固无不可,然为学务通盘计,对于国民学校,尚无利害关系,惟对于高小学校,则不免直接受其影响。以学校系统论,中学学生全恃高小培养,高小无毕业学生,则中学必无合格人材。故欲整顿中学,必先充实高小,高小果能发达,则中学招生,虽无优待,亦属易事。若仅优待中学生,而不计及高小生,再加以近年中学招生,资格从宽,人民冀图免差,势必躐等而进。即已在高小者,亦必托故退学而人中学。此种情形,为事实所必至。如此则高小学额减少,必无发达之一日。而中学招生亦永无合格之人材。如果中学招生,能将资格限严,非高小毕业不录,或按等免差,有高小毕业文凭者免两顷,无者免一顷。再将高小生,仿此办法,减免一亩杂差,以资提倡,庶于学务进行无大障碍。否则高小直接受其影响,和无发达之希望。事关学务前途,应请贵所筹议转呈,实为至要等因,准函到所。职所复查近年归绥中学校招生为难,推其主因,实由各县小学不能发达。而尤在各县高小学校不能发达。既无高小毕业之生,则中学生办法自不得不予从宽。故向来堪人高小者,亦可人中学,资格?昆同,无甚区别。而历年以来,学生寥寥,不足定额,则中学、高小实皆受同一之痛苦。现在中学招生,有减免杂差之优待,是以后中学招生较易,而高小招生更难,该校长所称高小学额减少,必无发达之一日,中学招生永无合格之人材,似不为无见,职所详核原函各节,酌似中学、高小兼筹并顾之法,嗣后中学招生,既有特别优待,不妨从严限制,必经高小毕业,方准人校肄业,则高小不患无可招之生,中学亦不难得合格之士,此一法也。此根本整顿之法也。抑或比照中学生概免两顷地亩杂差之例,将高小学生准免一顷地亩杂差,以便维持小学。且杜躐等而进之弊,此亦一法也。此现时救济之法也。职所管见所及,酌拟办法,是否有当,理合具文呈请鉴核。如蒙允准转呈照办,于小学前途裨益非浅。嗣县署据函以地亩差役关系军需。虑有障碍,令由农会议覆,略以归绥地处边陲,向无巨富望族,大率皆系务农为业,种地多者则为富,种地少者则为贫。是以村中应纳差徭,往往小户无力,而大户代为帮纳,成为地方一种惯例。讵自近年来,土匪蹂躏,疮痍满目,元气未复,加以支应一切差徭并收抚等款,及清理地亩局押荒银两,暨二年拖欠官租等项,较之曩昔,何啻倍蓰。惟押荒官租,系属国家税课,不能相提并论。要之,皆由地亩所出,难公等级。种种担负,不一而足。人民困苦,已届极端,且查归绥人民向来习惯,对一读书一途,向与内地不同。入学者皆系富家,而单寒不下,皆以谋生不暇,无力培养子弟。现在中、高各学校入学者,并无小户一人。若如此次中学校规定学生一人,减免其家差徭地亩二顷,并高小学校亦援案提倡,减免差徭一顷。则向日应差大户,反而减轻负担,小户愈形增重,何甚其苦。当此差徭浩繁之际,殊与前途不无障碍。具覆到县,呈经道署,仍以原案决定实行,惟高小招生,未准减免差徭。此后行之数年,中学招生,既较前为易,而高小毕业资格之限制,亦渐从严。故各县高小学额,惟不至有锐减之象,然在中学减免差徭之时,如归绥劝学所、农会所陈述者,则固各县学农两界一致之公论也。至十三年春,本校招考第十三班学生时,投考者极多,道署揆度情形,已无免差之必要,遂自第十三班起,通令各县取消减免办法。